气候变化2001:
科学基础
相关报告

第一工作组 - 技术摘要

目录

A. 引言

A.1 IPCC及其工作组
A.2 第一工作组的第一次、第二次评估报告
A.3 第三次评估报告:本技术摘要

B. 气候系统里观测到的变化

B.1 观测到的温度变化
仪器记录的陆地和海洋温度
从卫星和气球记录得到的地表以上的温度
通过代用记录得到的器测时代前地面温度
B.2 观测到的降水和大气湿度变化
B.3 观测到的雪盖和陆-海冰范围变化
B.4 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
在仪器记录阶段的变化
有仪器记录前的变化
B.5 观测到的大气和海洋环流结构的变化
B.6 观测到的气候变率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B.7 整体图像:一个变暖的世界和气候系统的其它变化
综上所述,这些趋势描绘出一幅全球变暖的整体图象。
气候在一些重要方面还没有显示出变化的迹象

C. 引起气候变化的强迫因子

C.1 观测到的全球均匀混合的温室气体浓度及其辐射强迫变化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卤化碳及其有关化合物
C.2 其它重要辐射强迫气体变化的观测
大气臭氧(O3)
只有间接辐射影响的气体
C.3 气溶胶变化的观测和模拟
C.4 观测到的其它人为强迫因子变化
C.5 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变化的观测和模拟
C.6 全球增温潜能

D. 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模拟

D.1 气候过程与反馈
水蒸汽

平流层
海洋
冰冻圈
陆地表面
碳循环
D.2 耦合系统
自然变率模态
温盐环流(THC)
非线性事件和快速气候变化
D.3 区域化技术
D.4 能力的总体评价
通量调整
20世纪的气候
极端事件
年际变率
模式比较

E. 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辩认

E.1 检测和归因的含义
E.2 一个更长时间的,经过更仔细核查的观测记录
E.3 内部变率新的模式估计
E.4 对自然强迫响应的新的估计
E.5 估计气候变化信号的敏感性
E.6 广泛分布的检测技术
温度
海平面
E.7 在检测和归因中尚存的不确定性
E.8 概要

F. 地球未来气候预测

F.1 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
F.2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未来变化的预测
F.3 未来温度变化的预测
AOGCM的结果
简单气候模式模拟结果
F.4 未来降水变化的预测
F.5 极端事件未来变化的预测
F.6 温盐环流未来变化的预测
F.7 自然变率模态的未来变化预测
F.8 陆冰(冰川、冰盖和大冰原)、海冰和雪盖的未来变化预测
F.9 海平面的未来变化预测
F.10 对CO2浓度稳定廓线响应的未来变化预测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气温
海平面

G. 不断提高的认识

G.1 资料
G.2 气候过程和模拟
G.3 人类影响方面
G.4 国际框架

信息来源:技术摘要

此报告已为IPCC第一工作组接受,但未经详细批准。

  工作组或委员会届会“接受”IPCC报告,指该材料未经逐行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但它对所涉及的主题仍提出了全面、客观和平衡的观点。


主要作者召集人:
D.L. Albritton (美国), L.G. Meira Filho (巴西)

主要作者:
U. Cubasch (德国), X. Dai (中国), Y. Ding (中国), D.J. Griggs (英国), B. Hewitson (南非), J.T. Houghton (英国), I. Isaksen (挪威), T. Karl (美国), M. McFarland (美国), V.P. Meleshko (俄罗斯), J.F.B. Mitchell (英国), M. Noguer (英国), B.S. Nyenzi (坦桑尼亚), M. Oppenheimer (美国), J.E. Penner (美国), S. Pollonais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T. Stocker (瑞士), K.E. Trenberth (美国)

撰稿作者:
M.R. Allen, (英国), A.P.M. Baede (荷兰), J.A. Church (澳大利亚), D.H. Ehhalt (德国), C.K. Folland (英国), F. Giorgi (意大利), J.M. Gregory (英国), J.M. Haywood (英国), J.I. House (德国), M. Hulme (英国), V.J. Jaramillo (墨西哥), A. Jayaraman (印度), C.A. Johnson (英国), S. Joussaume (法国), D.J. Karoly (澳大利亚), H. Kheshgi (美国), C. Le Que re(法国), L.J. Mata (德国), B.J. McAvaney (澳大利亚), L.O. Mearns (美国), G.A. Meehl (美国), B. Moore III (美国), R.K. Mugara (赞比亚), M. Prather (美国), C. Prentice (德国), V. Ramaswamy (美国), S.C.B. Raper (英国), M.J. Salinger (新西兰), R. Scholes (南非), S. Solomon (美国), R. Stouffer (美国), M-X. Wang (中国), R.T. Watson (美国), K-S. Yap (马来西亚)

编审:
F. Joos (瑞士), A. Ramirez-Rojas (委内瑞拉), J.M.R. Stone (加拿大), J. Zillman (澳大利亚)



相关报告